周木斋
四月四日《申报》《自由谈》,载有何家干先生《文人无文》一文,论中国的文人,有云:
&34;&39;不近人情&39;的并不是&39;文人无行&39;,而是&39;文人无文&39;。
拾些琐事,做本随笔的是有的;改首古文,算是自作是有的。
进一通昏话,称为评论;编几张期刊,暗捧自己的是有的。
收罗猥谈,写成下作;聚集旧文,印作评传的是有的。
甚至于翻些外国文坛消息,就成为世界文学史专家;凑一本文学家辞典,连自己也塞在里面,就成为世界的文人的也有。
然而,现在到底也都是中国的金字招牌的文人。
&34;
诚如这文所说,&34;这实在是对透了的&34;。
然而例外的是:
&34;直到现在,除了并未预告的一部《子夜》而外,别的大作却没有出现。
&34;
&34;文&34;的&34;界说&34;,也可借用同文的话,&34;可又严紧透顶了&34;。
这文的动机,从开首的几句,可以知道直接是因&34;一种姓&39;大&39;的副刊上一位&39;姓x的&39;&34;关于&34;文人无行&34;的话而起的。
此外,听说&34;何家干&34;就是鲁迅先生的笔名。
可是议论虽&34;对透&34;,&34;文&34;的&34;界说&34;虽&34;严紧透顶&34;,但正惟因为这样,却不提防也把自己套在里面了;纵然鲁迅先生是以&34;第四种人&34;自居的。
中国文坛的充实而又空虚,无可讳言也不必讳言。
不过在矮子中间找长人,比较还是有的。
我们企望先进比企图谁某总要深切些,正因熟田比荒地总要容易收获些。
以鲁迅先生的素养及过去的造就,总还不失为中国的金钢钻招牌的文人吧。
但近年来又是怎样?单就他个人的发展而言,却中画了,现在不下一道罪己诏,顶倒置身事外,说些风凉话,这是&34;第四种人&34;了。
名的成人!
&34;不近人情&34;的固是&34;文人无文&34;,最要紧的还是&34;文人不行&34;(&34;行&34;为动词)。
&34;进,吾往也!
&34;
四月十五日,《涛声》二卷十四期。
【乘凉】: